习近平落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文章 央视网2018-02-0416:48:271001评 央视网消息: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集体学习。 习近平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 谋篇布局,运筹帷幄。如何写好建设现代化体系这篇“大文章”,习近平全局在胸。 以“新”为序下笔生辉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7年11月3日,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亚洲最大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在江苏成功下水。 2017年12月31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亮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2018年2月2日,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 自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后, 一项又一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不断刷新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建设“经济强国”的背后 必然有“科技强国”战略的强大推动。 “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习近平的讲话,不仅为创新发展指明了新目标,也提供了不竭动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需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国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位。 如何抓住时代新机遇,开创发展新局面,是党中央必须解答好的时代命题。自2014年开始,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国际公认这是一个国家进入创新活跃期的关键时间窗口。 创新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坚持创新的发展思想,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 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创新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 推动创新,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 以“实”为纲筑牢基础 2017年12月12日下午,正在徐工集团考察的习近平,坐进刚下线的XCA220型全地面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起重机的性能、产量、价格等。(图片来源:新华社) 善战者,求之于势。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习近平一向看重实体经济的发展。 十九大后,习近平首次调研即选择了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他在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看望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职工代表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同时,他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要求:“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是2012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从盈利能力看,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6%,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抓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早日实现产业强国的梦想。 以“强”为要擘画现代化强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图片来源:新华社) 强国,是习近平为未来的中国印上的醒目标签。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这句展望,赢得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 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地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2016年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2个百分点,而美国只贡献了0.3个百分点,欧洲贡献了0.2个百分点。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有1/3是依仗中国。5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30.2%,超过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的总和。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达15%,比5年前提高3.5个百分点。 从建设 工业强国、 航天强国、 海洋强国、 网络强国 等硬实力, 到建设 文化强国、 体育强国 等软实力, 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华儿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 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犹记习近平2018年新年贺词, “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只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 一年接着一年干,坚忍不拔、锲而不舍, 中国人民就能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央视网2018-02-0416:48:271001评 央视网消息: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集体学习。 习近平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 谋篇布局,运筹帷幄。如何写好建设现代化体系这篇“大文章”,习近平全局在胸。 以“新”为序下笔生辉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7年11月3日,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亚洲最大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在江苏成功下水。 2017年12月31日,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亮灯,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2018年2月2日,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 自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后, 一项又一项重大工程捷报频传, 不断刷新世界各国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认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建设“经济强国”的背后 必然有“科技强国”战略的强大推动。 “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 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习近平的讲话,不仅为创新发展指明了新目标,也提供了不竭动力。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需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我国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2016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达22.58万亿元,跃居全球第二位。 如何抓住时代新机遇,开创发展新局面,是党中央必须解答好的时代命题。自2014年开始,我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2%,国际公认这是一个国家进入创新活跃期的关键时间窗口。 创新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坚持创新的发展思想,既是新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大有可为的广阔舞台。 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创新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石; 推动创新,让老百姓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 以“实”为纲筑牢基础 2017年12月12日下午,正在徐工集团考察的习近平,坐进刚下线的XCA220型全地面起重机驾驶室,向技术人员详细询问起重机的性能、产量、价格等。(图片来源:新华社) 善战者,求之于势。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动互联网、 大数据、 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习近平一向看重实体经济的发展。 十九大后,习近平首次调研即选择了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他在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看望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职工代表时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同时,他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要求:“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1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是2012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从盈利能力看,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46%,比上年提高0.5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必须抓住发展实体经济这个“牛鼻子”,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早日实现产业强国的梦想。 以“强”为要擘画现代化强国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图片来源:新华社) 强国,是习近平为未来的中国印上的醒目标签。 “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这句展望,赢得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 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地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国2016年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2个百分点,而美国只贡献了0.3个百分点,欧洲贡献了0.2个百分点。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有1/3是依仗中国。5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30.2%,超过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的总和。2017年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达15%,比5年前提高3.5个百分点。 从建设 工业强国、 航天强国、 海洋强国、 网络强国 等硬实力, 到建设 文化强国、 体育强国 等软实力, 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华儿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 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犹记习近平2018年新年贺词, “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只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 一年接着一年干,坚忍不拔、锲而不舍, 中国人民就能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